历史总是由当代人书写的。史学家在记录历史时20倍杠杆炒股平台,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教育背景、生活环境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,很难做到完全客观中立。他们的著作中往往会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倾向。
以司马迁为例,尽管他的《史记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,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,他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也存在明显的倾向性。比如对商周时期的两位中兴之君,就因其行为不符合司马迁的价值观而遭到不公正的记载。
先来看周孝王姬辟方。他是周共王的弟弟,周懿王的叔叔。周懿王在位时,周王室日渐衰微。《史记》记载当时王室遂衰,诗人作刺,《竹书纪年》则说周懿王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。内政混乱的同时,外患也不断,狄戎频繁入侵,甚至迫使周懿王迁都避难。
展开剩余71%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中,姬辟方继位后励精图治。他整顿朝纲,平定外患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五年,西戎来献马,可见其政绩卓著。他成功扭转了周王室的颓势,实现了短暂的中兴,因此死后被谥为孝。
然而,这样一位功绩显赫的君主,在《史记》中却只有寥寥数语:懿王崩,共王弟辟方立,是为孝王。孝王崩,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,是为夷王。司马迁之所以如此简略,主要是因为周孝王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,从侄孙手中夺取王位的行为不符合他的价值观。
相比之下,商王武乙的遭遇更为不幸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将他塑造成一个暴君形象,记载他制作人偶代表天神,与之搏斗;用皮囊盛血,射箭取乐,称之为射天。最后还特别强调武乙是在打猎时被雷劈死,暗示这是对他亵渎上天的惩罚。
但历史真相可能更为复杂。武乙射天的行为,实际上是商朝王权与神权斗争的体现。他打破了商朝长期以来的鬼神崇拜传统,推动了从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的转变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,这具有进步意义。
在治国方面,武乙也颇有建树。他继位时商朝内忧外患,周边方国蠢蠢欲动。武乙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,重新确立了商朝的统治地位。甲骨文记载显示,他经常巡视边疆,关心国家安危。然而这些功绩在《史记》中都被一笔带过,只留下武乙无道的负面评价。
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,还体现在其他几个典型案例中:
一是选择性记载。比如夏朝时期的寒浞,虽然实际统治半个世纪,但因得位不正被史书忽略;周幽王死后出现的二王并立局面,非嫡系的周携王也被刻意淡化。
二是道德评判。司马迁将夏桀、商纣的亡国归咎于不修德,而将商汤、周文王的成功归因于修德。这种简单化的解释,明显受到西周皇天无亲,惟德是辅思想的影响。
这些例子都说明,历史记载从来都不是完全客观的,总会受到史学家个人价值观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。我们在阅读历史时,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,多角度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